大学出版人不仅仅要体现出“大学”二字的厚重和睿智,还需要立足于学术与经营之间,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取得可贵的平衡;且需要放眼世界,为出版事业带来海外的阵阵新风;更需要专注于探讨,对未来进行大胆的构思与设想。大学出版人都以默默笃行取得进步,最终产生惊人的成绩。
许多大学出版人都兼具学者与企业家这两种身份,澳门传奇三肖社长鲁东明也不例外,除了是社长,他还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学院派 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社
在出任澳门传奇三肖社长之前,鲁东明曾经做过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、图书馆馆长、信息中心主任,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。当被问到是从何时到出版社来做社长,他很准确地说出——2014年5月16日。他也坦言,在此之前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出版社社长。
鲁东明谈到,在图书馆做馆长的时候,“学校图书馆每年都会买很多书,但有的书买回来其实没有人看。”说起这些书,鲁东明说,“每年买回来的图书有十几万册,有的买来以后就一直在‘sleeping’,所以我叫它们‘睡书’,‘睡书’并不是‘死书’,而是没有人去唤醒它。图书馆有密集书库,有的书放到密集书库时,我们发现都还没有人借过。那时候我就觉得市面上图书很多,但是有些真正需要的书却买不到。”
到了出版社,鲁东明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:澳门传奇三肖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,出版受读者欢迎的书,怎样成为对浙江大学更具价值的出版社——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鲁东明说:“目标其实很明确,一直以来,浙江大学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,澳门传奇三肖就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。战略也很明确,就是精品化、数字化、国际化。”在出版体系当中,大学社的功能和定位有着自己的特色,也有着独特的价值,就是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、人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。跟学校的工作做好对接,既是责任所需,也是发展基础。在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后,如何深化实施战略,更好、更快地达到目标,是鲁东明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。
鲁东明说:“一方面要将浙江大学的优势发挥足;同时,出版社要反哺和支撑学校的发展。随着前几年转企改制,大学出版社也开始企业化运作,我们其实还应该回头看看起点,大学出版的本质是什么,要做到不忘初心。
因此,他提出要跟学校加强学科互动,要跟学校同步发展。因为在他的心中,浙大社既是出版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,同时也应该是高水平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据了解,浙大社的“学术著作与期刊管理体制改革”已被纳入《浙江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》中,这个改革就是要促进与学校的学科互动。
行动派 专业化是精品化的基础
近年来,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,大学社都强调要做大规模,也都强调激发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,对员工个体进行考核。浙大社是全国大学社的缩影,不可能脱离整个行业的发展,所以发展轨迹跟其他大学社一样,也在大力发展,不断扩大规模和码洋。当规模扩大了,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稳定规模,提高质量和品质。
就在这个转弯点上,鲁东明当了社长,因此他首先要考虑优化顶层设计和考核机制,从激发个体积极性,变成发挥集体的优势。鲁东明说:“浙大社是综合性出版社,既然形式是综合的,内涵也应该是综合的,这就要求我们内部要协同、要合作,把出版社做出特色来。”
2014年,鲁东明担任社长以来,出版社的调整分为两步,即从外围到核心。对于改革,鲁东明打了个有趣的比方:“一辆车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,首先要检查一下螺丝是不是拧紧了,否则一脚踩下去,螺丝松掉,这就糟糕了。”
浙大社的调整就是从“拧螺丝”开始的,首先是加强质量管理和人力支撑,修订、完善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,并成立编校中心和质量检查部,为全面提高图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。
为提高“国际化”水平,浙大社在以前版贸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合作与发展联络部,人员从原来的1个扩充到了5个,并设立总监岗位负责工作开展。鲁东明认为,版贸只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方面,名称的改变是内涵和外延的拓展。
人力资源部的成立,在鲁东明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,这也许与他做过人事处处长的经历有关。他说:“要发展,人是最关键的,人是最大的资本,也是最重要的资源。”
鲁东明认为,要实现精品化,首先要做到专业化。一个人什么都做,可能什么都做不精。想要做深、做细,就要专注和投入。
因此,鲁东明对编辑部门进行了调整。第一个成立的是教材出版中心,专注做教材出版。接下来,成立了社科出版中心和科技出版中心,专注社科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学术出版;成立了艺术出版中心,以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为起点,增强对艺术史论的研究,并成立文创工作室,将艺术出版与文创结合在一起,希望在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的带动下,实现专业化,向文创产品辐射。
在此基础之上,浙大社开始实行个性化考核,为此,浙大社出台了一个文件——《完善澳门传奇三肖员工职业发展环境的指导意见》。鲁东明说这是出版社的“宪法”,是他当社长期间,为员工发展制定的“宪法”和保障。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,实施岗位分类管理,设置各岗位晋升通道。
鲁东明说:“一个人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,今天肯定是在混日子。人都需要发展通道,有的人愿意走斜坡,就给他陡一点的通道,有的人喜欢在平地上走,可以给他平一点的通道;有的人喜欢拐来拐去,就给他山道走走。我们要个性化地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。”此外,浙大社还提出了“5153”人才队伍建设计划,要形成5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,培养15位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人才,储备30位业绩优秀、能支撑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青年人才。在鲁东明看来,如果员工愿意付出青春和努力,他就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去培养。
务实派 做深做好做实
其实,对于浙大社的发展,鲁东明的愿望很朴实,那就是做到出版社离不开大学,大学离不开出版社。对于来到社里的一系列调整,鲁东明说这并不是他的创新,他只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深、做好、做实,将浙大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突出和加强,确保目标能更快、更好地达到。
鲁东明说:“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,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内涵是在不断刷新的,外延是在不断扩展的,重要性和出发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。所以不能教条地去做,应该立足当下去思考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是什么,精品化、数字化、国际化是什么。对我来说,真正把内涵理解透彻,路径就会更好、更清晰。做到使精品化、数字化、国际化能够真正为目标服务,同时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。”
作为学者,鲁东明对学术的追求、对学术出版的认识都要更为深刻,在推出有创见的图书方面更为大胆和有远见,他不仅仅执着于学术,也总能在学术与商业中实现更好的平衡。
鲁东明是计算机专业出身,对学术显得非常务实。谈到学术出版,在他看来,好的学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界和学术界,学术专著中的理念只有被大众认可和接受,才能变成社会的风尚,才能变成社会生产力,从而影响社会。他说:“就拿我的专业举例,好的计算机研究就必须得到应用,如果仅仅是论文发表了很多篇,技术却得不到应用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这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系,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推出去,可能会很辛苦,但是更踏实。”
国际化一直以来就是浙大社发展的一大特色,浙大社很早就开始与施普林格、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集团有了合作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,开始推动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,出版业肩负重要的使命。鲁东明说:“如果中国出版业要国际化,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国际化;如果大学出版社要国际化,那么像浙大社这种名校办的出版社就要国际化。”
如果说以前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是“借船出海”,下一步浙大社就要“造船出海”了。在鲁东明看来,浙大社的国际化不只是为了提高出版社的产值,更重要的是让编辑开拓视野,将浙江大学的声誉通过出版社传到国外去。
目前,浙大社已经与浙江大学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合作,建立了“一带一路”主题出版平台,把相关研究成果出版,通过图书的形式传播出去。在2015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,浙大社举办了“‘一带一路’主题出版@北京”的活动,发布了《“一带一路”读本》、《“一带一路”一百问》《阿里壁画:托林寺白殿》等出版成果。2015年年底又举办了“‘一带一路’主题出版@伊斯坦布尔”的活动,计划今年还将举办“‘一带一路’主题出版@雅加达”的活动。
思想派 出版业供给侧改革
出版业库存猛增,就是供给侧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。供给侧改革就是国家鼓励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,而不是生产出来,鼓励老百姓去买。这是鲁东明对供给侧改革在出版业的理解。所以,浙大社的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的定位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,而不是简单地开办这两个板块。
大众出版应该是学术出版的延伸,大学社要将学术成果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去。浙大社在主题出版方面做了很多文章,鲁东明说:“主题出版图书可能是各地人民社出版的多些,我觉得大学社也该做出贡献,因为大学出版社是有学术功底的,应该对这些内容做出新的诠释和延伸。”
身为大学教授,鲁东明发现现在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,但人文素养、处世之道有待提高。因此,他认为浙大社少儿出版的定位应该是为成长服务,带着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、人才优势,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先进理念来做少儿出版,这样才与大学出版社更加般配。
鲁东明还阐述了他对“出版前移”和“出版后移”的理解,他认为,出版是个生态圈,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了,这本书被其他学者阅读和研究之后,很可能会引发又一本书的出版。“以前做出版往往是有了成果就出版,现在要把出版前移到产生这个成果的过程当中去,把出版变成服务,让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出版。出版后,这本书如何让别人看到,如何体现作者的学术地位,这就是出版社的后端服务,即出版后移。”鲁东明解释说。
出版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环节,所以不能孤立地做出版。在鲁东明看来,浙大社是资源型的出版社,只有通过广泛合作才能做大。他说:“广泛合作就需要打通各个资源环节,把出版社主动放到学术产业链中,在产业链中,出版社就是一种资源。也许很多东西对出版社自身来说不是资源,但是放到环境中就是一种资源。比如植物排出的氧气,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种资源。”
对于媒体融合,鲁东明认为,要回归到出版的本源来看待这个问题,融合与否其实是方法。媒体融合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,本来是融合的,现在很多时候被人为地割裂了。他说:“融合与否是不同需求造成的,如果需要两种同时表达,那就融;如果不要两种表达,那就不要融。有些适合数字出版就先数字出版,有些适合纸质出版就纸质出版,这是规律本身所决定的。比如,能最直观地报道新闻现场的,肯定是电视;要仔细品读新闻肯定是通过报纸;要实现及时播报则首选网络媒体。”
幽默派 曲高却不和寡
鲁东明很喜欢举例子,这一点出版社的员工深有体会,每次开会,员工都能感受到他的幽默。在整个采访中,一个问题经过他的举例回答,让记者理解起来非常容易,也使得整个采访过程显得非常轻松愉快。
对于近两年来所做的改革,他坦言,到了出版社之后,一直在谨慎地调整方向,统一思想,稳扎稳打,可能发展并不是很快,但都是为了积蓄力量。今年,鲁东明开始跟员工说:“我们现在已经进了高速路口了,前面的路就需要大家加大油门了。”
鲁东明非常重视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板块。在他看来,出版也是个生态圈。就像公园需要有草地、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生态圈。做出版也是一样,做学术出版是大学社的本分,做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则是为了转变思维方式。鲁东明说:“如果出版社只按一种思维方式运作是要锈掉的,这就跟吃饭一样,要荤素搭配。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是市场化程度最高、竞争最充分的板块。我们要通过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深入市场。”
一年前,鲁东明曾把书比喻为咖啡豆,在他看来,文化的结晶就是图书,图书是原汁原味的东西。而文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,都是“咖啡豆”磨出来的,糖多放一点、少放一点,会调成各种口味的咖啡。目前,浙大社已经成立了杭州一源数字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,这成为浙大社文化跨界的桥头堡。
对于浙大社数字化方面取得的成绩,鲁东明说道:“这两年出版社都在不断转型,环境与前几年不一样了。浙大社数字化的可持续竞争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,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传统就是创新抓机会,接下来还需要不断创新抓机会。”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浙大社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攻坚时期。浙大社制订的“十三五”规划积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和浙江大学“六高强校”战略,以培养优势产品线为抓手,打造浙大社的出版品牌,使得浙大社能够走在大学社前列,在出版行业中不断进步。对于浙大社的未来,鲁东明满怀信心,他笑了笑说:“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”(盛娟)